【以下内容为转载,原文作者为SMZDM王胡子的逆袭,本问有些参考价值,文字比较多,转过来慢慢看】

各位玩摄影的肯定不会对论坛里“新手求指点”的帖子陌生,我之前一直想写个经验,聊聊哪些摄影书值得看,哪些不值得,但后来实施的时候发现且不说市面上那么多种书我没办法个个兼顾,即便把看过的书一一列出也难免过于主观偏颇,于是放弃了。

最近拍照少了,但琢磨的却更多一点。现在觉得学摄影光靠拍照看书是不够的,就像做饭(我咋老拿做饭举例子),只看菜谱教材照着做能成大厨吗?

曾几何时我爹得意洋洋……你没看错就是得意洋洋……地向我传授“烹饪秘诀”的时候,说一道菜做出来不好吃不可怕,记住做错的地方,琢磨琢磨还可以改进的味道,下次再试就是。俺爹不是厨子,不过他无心插柳把我拐上摄影这条路,定是冥冥中自有共通点……

都说摄影靠的不是镜头,是镜头后面那颗头,可落到实处时总有偏差。我今天就讲一讲我玩了这几年摄影,走过哪些弯路,想过哪些东西,有什么所得吧。

叙述顺序可能较乱,我会尽量多修改,看的人也请多担待。

最后,照例说明不欢迎任何酸话,俺辛辛苦苦打字,厚着脸皮分享个人经验,最烦的就是那种平时一声不吭看见有冒头的马上出来摘桃子显摆找优越感的。正常交流可以,说的不对欢迎指出斧正(之前某文后评论有个水友指出透视和焦距无关就让我受教了),别不清不楚甩一句“你不行别误人子弟”(实际上意思就是我比你行呗)的论断就深藏功与名,这种货色千万别出现在评论区ok?

我就是这么玻璃心,速度来咬我。

--------------------------------------------------------

【目录】

1、摄影到底为了什么?

单项:构图

2、业余人士应该拍什么?

单项:私房摄影,私摄影,和分级制度。

3、摄影本身的变化——人人摄影

单项:曝光——明暗

4、拍来拍去好像得不到什么好评怎么办?

5、怎么看待“流派”,怎么“审美”?

单项:画幅

6、摄影集是用来看图片的吗?

单项:摄影与烹饪

7、永远不要放弃其他可能性:学习莫功利

终章:咋玩不是玩?

单项:摄影书籍类别简评

赠品:器材选购歪理

---------------------------------------------------------------

1、摄影到底为了什么?

这句话是我一直比较看重的,也是我最先想明白的一件事。

摄影到底是为了什么?大家可以问问自己。嗯哼,获得别人的好评应该算一个,被人称作“大师”“高手”……和上面说的也类似,但我觉得无论职业与否,这个不应该成为摄影(或学摄影)的原动力。

听起来有点虚伪哈。因为我拿到我的数码单反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拍动漫展,颇有生怕相机无用武之地的调调。

cosplay表演我拍拍拍,旁边一个妹子狂羡慕:她是当天cos表演某队的一个后勤,愿望是她们队伍也有台相机,就可以在平时玩的时候留影。收获着妹子羡慕的目光我那个自我膨胀啊,当天啪啪啪了两百多张,尽管现在看烂的吃 ,但我一直留着,毕竟是第一次,你懂。

满足虚荣心挺让人舒爽的,不过后来就惨了。上学期间(大一后半年拿到了相机)左拍右拍也没拍出什么惊世之作,参加校级比赛也就拿过一次二等奖,看看给系里和学生会拍的重要活动照片也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不怎么拍人像的我被抓了两次壮丁,拍完学校活动的海报美眉以后,估计直接进了团委的黑名单……

唯一一次获奖的照片,当时题目是反映学校的建设

苦恼啊苦恼,但又怎样?哥们学的也不是摄影更和艺术不沾边,也没想过靠摄影赚钱。俺纯粹凭着一腔热情每天逮着学校犄角旮旯照,上下晚自习去个图书馆相机都在包里……所以现在我看见那些出去旅个游就嚷嚷单反重的很是无语,哥们当年书包里除了单反教科书还有一本红砖份量的朗氏词典,我找谁哭诉去?

这么下来当然是越拍越迷茫,后来两件小事突然让我开了点窍:第一件是外婆过世,全家办完白事想找点照片作纪念,发现找到的合影基本上都是我拍的。从那以后,我保有每年一张全家福雷打不动的拍摄权,而且家人也变得很主动——以前觉得麻烦,现在年纪都大了,也就更珍惜时光了。

第二件事就是毕业时,我把硬盘里的照片翻了个底儿掉,然后用windows自带的编辑器做了个视频放到网上,同学们发现原来还发生过这么多事情……第二天见面一个个就像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这两件事后我突然明白:摄影就是记录这话诚不坑我——至于记录什么看摄影师本人。对我来说,我不觉得还有什么拍摄题材比拍那些和我一起活过的人更重要的,这件事是一腔热情渐渐消退以后也从未放下的。

所以,摄影要对得起自己,这句话意思就是作为一个摄影师,你可以拍的烂,但至少要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拍下来,这都做不到拿相机干什么用?

特此申明,我的意思不是你只许拍亲朋好友,这年头网上断章取义的有点多哈。

有些朋友喜欢拍美景,有些朋友喜欢拍美人,我觉得都无所谓。很多人拍照片动机都很单纯:喜欢就拍呗,最多不过喜欢钱——那就可以做商业摄影,这都无可厚非。但有些人拍照用来赶潮流,别人拍啥火了,他也拍;有些人拍照用来装13,就是啥东西让人看不懂他就拍什么;有些人拍照用来怄气,就是拍了照片传网上用来钓鱼和别人吵架,这个我也见到过……这里就先不讨论连照片都没拍就上赶着找人吵架的了。

赶潮流的还能理解,装13的也还好,说穿了都是虚荣嘛。俺当年也干过这回事,被打击的多了有了自知之明就好点了。但把赶潮流习以为常就比较吓人了,特别是有些人专门用这个做噱头,拍的不怎么样还要开高价,那个就让人不太看得起了。(某豆上出现过一个“高端胶片摄影”,用的是10块一卷的破胶卷,开价随便就上一两千)不顾产品只靠营销,我觉得和诈骗区别不大,但市场经济时代大家反而引以为荣…我也无话可说。换个例子吧:现在也不乏靠摄影月抛的,这么说大家应该都懂了。

说到这儿有点像是吐槽而不是经验分享,所以不多说,只是在这里告诫大家和告诫自己:勿忘初心……啊真是矫情……总之,只会动歪念头或者耍小聪明的,牛得了一时牛不了一世,提高不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并没有什么卵用。

希望大家在一切的一切开始之前,先想一想我摄影是用来干什么,业余的朋友们也不要为自己的理由简单幼稚而害羞,因为越是幼稚,有时却越显得真诚。

给系里拍了很多活动,唯一满意的一张

大二时候的歌德文学讨论会,后面照片是歌德的画像。你问我歌德是谁? 不告诉你。

------------------------------------------------------------------

单项:构图

构图是兵家必争之地,我有一点理解,作为细项聊一聊。

构图的概念首先来自于绘画,所以有必要借鉴一点绘画的东西来看。在绘画中,构图的过程是决定画面有什么内容的步骤,就是说画面中出现什么、放在哪里等等。所以我们看待摄影构图时,不应该呆板地认为把主体放在画面哪个位置那个点就结了,这样其实只做到了构图的一部分工作。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所有被取景器框住的物体是否出现在(拍摄者认为)正确的方位,或是否有需要增加、减少的周围的物体。

摄影是减法?任何不够中庸的说法未免都有点耍流氓。必须要说在构图中如果一味做减法是不行的,加法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因为做减法拆碎一个完整的客体,也不应该为了做减法放弃本应出现的东西,更不要说为了做减法而做减法:如果减法是真理,那么永远只要有纯黑纯白的背景就行了……但这显然是扯淡,也不现实。

具体操作的时候,最好解决的是“摄影棚”,如果在户外就比较麻烦,有时我们可以挑选背景,有时不能,这会儿可能就要运用一些视觉把戏——利用颜色啊、线条啊……甚至利用镜头虚化。所以那些天天对虚化不屑一顾的也可以洗洗睡了。

前面也说了没有“美的构图”,这东西没法量化,说多了无益,而且每个人观点不同,点到为止。

----------------------------------------------------

2、业余人士应该拍什么?

说完上面正好接着聊这个。因为前两天有个坛友还和我吐槽来着。他的纠结是这样的:最开始拍些自己觉得不错的东西,结果10个人可能就三五个说好,后来痛定思痛开始拍“三头”(狮子头、老人头、死人头)——好吧我口胡,总之他改拍一些“新锐”的东西比如拆迁现场啊小摊小贩啊孤寡老人啊棚户区啥的,然后叫好的就从三五个变成了六七个,但越拍越迷茫,反倒觉得没有进步了。

哥们拆迁现场也没少拍,还被俺妈揪着耳朵鄙视过。不得不说当年石家庄玩“三年大变样”给我提供了温床,那时盛传一个笑话:汶川地震(这两件事时间上差不多)某二号人物坐专机去灾区,起飞不久往窗户外一看,发现各种残垣断壁,不禁大惊失色:“这么快就到了?”

至于三年没变完领导就跑路,最后让房地产捡个大漏的事…不多提,还说拍照:拍这种照片,显得自己很有人文关怀,更兼伤春悲秋,所以明显B格高上一档,据我所知拍这些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并美其名曰人文街拍。

街拍是人文的,但拍这些未必是人文的。解释起来好比西湖醋鱼是糖醋口味的,但不是炒菜时放糖放醋做出来就是糖醋的。为了B格而拍照,久而久之就会发现问题。

为什么?不真诚不走心啊。说实在话,能拿得起相机的有几个社会底层的人?有几个体会过饥一顿饱一顿的苦楚?有几个经历过迫害经历过折磨?有几个真的直面过血淋淋?更不用说现在我们这些80、90后了,一个个娇生惯养,工作中免费加上两天班就嚷嚷公司违反劳动法,老子不干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云云。小资到用个签字笔都要抠品牌——别跑张大妈,就是说你高考前那个矫情帖子呢。

你说这样的一代能从镜头里拍出民间疾苦?强说愁差不多。当然也有能行的,比如那个安徽的抄表工人,人家确实是奔走街头的人,能拍出那种街头摄影我一点儿不意外——那就是他的生活。

所以正题来了:业余的朋友们可以拍什么?你最了解什么,你最熟悉什么,你最常关注、接触什么,你就拍什么。不过注意哈,我在工贸企业但还是不拍车间——因为老板不让…俺也不想被罚款,所以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

但大家都说:最熟悉的最难拍。没错,因为接触的太多神经麻木G点升高……咳咳 ……就是说很难调动我们的拍摄激情。这个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除了养成多按快门的习惯外,平静心态慢慢磨就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首先拍这个题材废片肯定多,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遇到的场景99%都是平淡至极的,这种情况下想出彩除了靠技术,运气也不能少;最后就是这种题材拍个一天两天完全没个卵用,只有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加上随着生活阅历丰富个人思想的深化,才能显出成效来。

宿舍旁的树,一直保留到现在没被砍掉,当时后期口味很重

这几句话明显就是冲着我这样的年轻崽子说的,毕竟年轻想出名——不想出名我在ZDM写这篇帖子作甚?但急不来的事情就是急不来,有些人厉害,可以年纪轻轻就成名,艺术界来看,年轻成名的90%都是“新锐”艺术家——作品不墨守成规能有别于“经典”的那种——因为经典的东西不花时间很难出来。但真正达到“新锐”水平的,一万个里面能有一个否?且不说沽名钓誉和营销出来的年轻艺术家,能达到这个水平的我觉得都是天才。

各位看帖的朋友想想自己算天才不?反正我肯定不是。

既然不能新锐,不如退而积累。更何况各位大多是业余,和老罗他们不一样,成不成名火不火都没多大关系,那更应该平心静气去慢慢拍慢慢挖掘题材,慢慢累积自己的图片库,深化摄影方面的理解。

想爽一时其实也简单,拍私房拍人体,对比度低低的调子黄黄的衣服少少的,在论坛上分分钟手动置顶,但靠这个火一把就再也见不到的ID也大有人在,不知是没了兴趣,还是肾出了问题。

换句话说,现在的摄影网站的图片,首页70%被美女占据,20%美景(还多是国外的),还有5%重复内容,其实也是因为现在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大家保暖思那个啥,自然会形成这样的社会潮流,但如果您不是一个想跟着潮流混混,而是想拍出自己的东西的普通人,可以参考下我上面写的。

最后要说,既然拍的就是生活,那先要好好生活。如果朋友你觉的生活本就死气沉沉枯燥无味,那就想办法开始改变吧。随身带上相机,或者拿上手机,一边过着小日子一边创作,这才叫滋润。

哥们踢球断了脚,窝在寝室时候我给拍了一张

---------------------------------------------------

单项:私房摄影,私摄影,和分级制度。

国内摄影真正开始井喷式爆发,我觉得还是要从私房摄影被传进中国说起。最开始大家无非就是拍些慵懒的卧室大床美女照,到了现在已经发展为居家旅行个人推广明星炒作的野模和小工作室必备类目。

我不反对私房摄影,我也没那个本事把私房摄影定义为低档次的东西。艺术本来就是多样性的,何况春宫图也有收藏和鉴赏价值。这里只是围绕私房摄影在中国的状态随便聊几句。

私房摄影,最初源自“私摄影”,而此“私摄影”和最初以色老头荒木经惟为首的摄影师创造的“私摄影”又有点区别。荒木最早的私摄影指的是有别于“公开”“公共”概念的摄影,换句话说,表现的是私人的东西,这个既包括私人空间,也包括私人生活,还有“私人思想”这方面内容,也就是说关注点是个体不会展示在公众下的东西。

在这方面,荒木以身作则,他拍摄了妻子,但不仅限于裸照,而是以妻子或说荒木一家的私人生活为题材,比如那张经典的阳子躺在船上的那张照片,就是夫妻俩蜜月旅行的写真。另外还有饱受争议的母亲、父亲逝世后遗体的照片。这些照片显然不是寻常人看来可以公之于众的东西,但他借私摄影的理念把它们释放了出来。

荒木的裸照非常直白,他展现的概念多于性感,去看影集就知道,看完一本都硬不了几下。和筱山纪信的女性写真完全两个风格。

紧接着,私摄影在欧洲也出现了模仿和开拓,最成功的当属东欧那一票阴盛阳衰在艺术体操方面很有造诣的国家,或者说中国的私房摄影就源自那里。以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为首的摄影师很擅长打造华丽暧昧的场景,搭配他们国家身材爆辣的软妹,和十分高超的后期调色技术,开发出了一系列”私摄影“,主要内容就是青年男女青春期的躁动与彷徨,性感与青涩,开放和保守。

说实话,东欧私摄影还是性感流的,男的少女的多,加上妹子颜美身材好,场景后期又极尽暧昧(想想冬宫那种华丽,也算沙皇遗风吧),性感硬人指数连花花公子都自愧不如,模特年纪普遍又小,简直让大叔们不可自拔。

这之后就是中国的私房摄影,从东欧私摄影再进一步的私房摄影,关注的就是“房”居多,开房,你懂的。所以衣服比起东欧私摄影起始阶段(初期有很多东欧私摄影只是类似青年生活照,穿的是家常服饰,后来变薄纱一点,再后来才开始只剩内衣或不剩内衣)更要暴露诱人,加上模特老幼兼收年龄不限,简直是全年龄通杀。

如果说日本私摄影是结合了日本人最爱的装深沉,那么欧洲私摄影就是结合了LOMO摄影的青春暧昧,这样看来,中国的私摄影是结合了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是结合了中国没有分级。

咱们该不该有分级制度?讨论很多年了,没个结果。但现实显而易见,很多私房摄影,或者说50%的私房摄影其实和欧美的16+、18+分级下的情色摄影没什么区别了,另外50%是制作更精良路线偏暧昧的那种,就好像花花公子大片,要知道不是只有三点全露才叫**。王胡子看来,**业是一个伟大的,为了人类幸福和快乐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产业,所以只要能引起人们那啥的兴致就行,露不露点都只是手段而已。而国内私房摄影的硬人指数简直爆了表。

缺乏分级导致这部分摄影作品无法归类,你说是人体摄影?别逗了。你说是糖水人像?我不信你敢把这种图片大喇喇拿给小朋友看。你说是法律禁止的YHSQ产品?但它似乎又没有那么严重。

私房摄影师也是有人权的,作品无法定义让这个类别越来越畸形,一部分人本来只是私人像,带点小暧昧不过界,但总被人看不起;而另一部分人却想方设法越界玩,甚至不惜打法律擦边球,偏偏国内无法有效管理这部分内容,不让看吧成年人受不了,何况人家最终也没过分,放开吧确实对未成年人影响不好……

一滩浑水之下,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私房摄影了。尤其是现在连商业推广也越来越多以私房摄影为准,说明了整个环境的混乱,现在的模特和演员没一两套私房照好像就没法混,摄影师不拍私房好像就不算圈内的……显然私房摄影的定义混乱已经开始影响到整个与摄影有关的生态系统了,这种环境下也是在扼杀摄影商业环境的多样性。当然,社会风气的作用也很大,这是个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

我对私房摄影的担忧主要出于上述方面,我个人丝毫不抵触这种摄影,王胡子想拍很多年了,但!注孤生啊。

分级制度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最怕的是没有办法。另外,要想在这个领域开出一番天地,不是满脑子那啥就能行的,同样需要很多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在此希望新人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了,多关注深层次的东西,才能成为一个高水平的……私房摄影师。

----------------------------------------------------

3、摄影本身的变化——人人摄影

前两天有个同事离职,到处找相熟的工作朋友合影留念,本来想让我帮着拍一些,后来因为你忙我也忙,时间上不是总能凑到一块,结果她靠着一个Ipad完成了大部分留念任务,我也就用相机拍了两张办公室同事合影。

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依赖专业人士完成摄影任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一个人人摄影的时代。话说有个大拿曾经也说过“未来不会摄影的人就是文盲”,大拿就是大拿,人家是有预言能力的。

别不服,转头看看,现在多少朋友出门旅游的纪念照都是靠自己拍?那些景点拍留影的大叔大妈纷纷失业都已经哭晕在厕所,有些景点甚至把拍照和门票绑定结果还是没多少人拍。多少淘宝店的照片都是老板自己拍的?微商微店的照片有几个是正经摄影师拍的?别怕我揭穿——现在收费专拍淘宝照片的不少也是二把刀。

再看,现在对很多家庭和组织来说,阻挠他们合影的不是相机也不是技术,而是场地或没有三脚架……

要不是婚纱影楼还掌握着大量衣服和把人PS到亲爹妈都认不出来的能力,什么金夫人银夫人铜夫人早都破产了。

突发新闻方面,摄影记者的作用也在减少,你拿着相机跑过来的时间,街上百姓们早就拿手机照片爆料一百遍呀么一百遍了。现在连一些战地的影像都是借手机的摄录功能公诸天下,你说世道变化大不大。

所以看着俺爹那些巴掌大的小照片我不胜感慨,当年相馆的摄影师傅忙得跑掉鞋,现在呢?要我何用?大部分时候我用单反比划来比划去,和大家用手机咔嚓一按,区别最多就是我背景选的好点。

是摄影的专业性降低了吗?我不这么看,其实是很多人本不需要专业的照片。

前面就说摄影无非是记录,很多人拍照真的就是为了记录一下,并没有要如杂志图片一样的刚需——不过想想苍蝇馆子KTV那种环境,想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还真挺难的……

陪弟弟去纹身,纹身店相当杂乱,只能借用帘子来构图

所以一切还是各取所需,比如大家只是吃饭时候照个相,你拿着相机比划半天不拍肯定大家都已经不耐烦了,不管你说是不是为了拍的好看,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不需要拍成多专业。如果你不仅半天不按快门,还要支架子上灯光,那绝对被人当成神经病。

你看!这不是专业不专业的问题。所以没必要哭喊着:“摄影堕落了!”或者义正言辞地说:“这不叫摄影师!”我知道很是有一帮人非要区分“拍照者”和“摄影师”,在我看来,想表达“谦虚”怕不是关键,说到底还是想找优越感,如果你是摄影师我也是摄影师,怎么显得我牛啊!?

这是一个大家都是摄影师的时代,而摄影本身不会因此而变,争执不休的是人心罢了。

索爱手机300万像素照片,老家的驴车还有狗,每次看完都心情舒畅

-------------------------------------------------------------

单项:曝光——明暗

曝光是非常基础的东西,而且它不像构图容易引起争议:这么说吧,如果某个曝光度是合适用来表达内容的,那么无论实际参数如何,我们都不会觉得“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只会觉得调子“明或暗”。

曝光直接控制明暗,但对大多数场景来说,曝光度本身有个合理范围。强行把大白天拍的乌漆抹黑那是神经病,把夜晚拍成白天往往效果也很惨淡。但这两种情况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场景来配合。

曝光的关键不是怎么利用宽容度,而是如何让曝光和场景互动,创造出理想的效果。宽容度就像烤箱的控温区间,它是一个操作中必须注意的“硬件能力范围”,而不是创作的标尺。很多人在学习所谓“区域曝光”时只学会了如何绞尽脑汁扩展相片的明度区间,一味地驱逐“死黑”“死白”,却忘了黑和白本就是两种不可缺少的颜色。

这个同样点到为止。

-------------------------------------------------------------

4、拍来拍去,得不到好评怎么办?

前面其实已经说了一些例子,这里换个角度,给大家(业余人士)宽宽心。当然不要失去上进心哦!

为啥得不到好评?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大家生于平凡死于平凡,当然没什么抓眼球的经历。但有些人生搬硬套,非要把一个普通的场景拍得不普通,什么用黑白啊,虚焦啊抖动啊颗粒感啊,或者故意用很奇葩的角度啥的……没用,掩盖不了内容的空虚。须知森山大道的摄影内涵和其生平有关,不是和他的后期挂钩。

所以没必要费那些功夫非得拍些“刺激”的照片出来,画蛇添足嘛,还不如去拍私房对不对?至于引起家庭不谐……不要说是王胡子撺掇的就行。

其实我们也应该放平心态:既然本来就是拍的一些有的没得,干嘛非得等着人家来捧臭脚?本来“要获得好评”这件事就挺不着调的,为了这个费劲不是更不着调?

这种典型的出门玩随便拍拍,哪有什么主题内涵的

有些朋友拿一堆这种照片出来放到网上等人来评,别人评价的负面了还要和对方撕逼,简直就是……不说了。

话翻过来再说:拍不到吸引大众的照片,不代表就不拍了。前面“摄影干什么”就说了,拍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其实也很有意义,只不过这种意义可能只能自己欣赏。比如我和老婆相识十周年,老婆虽然徐娘半老却非要搞点浪漫的调调,你不情不愿地由她折腾,结果她笑的开心,你一瞬间恍惚了好像回到十年前,遂留念……我想,只要未来不离婚双方能一直相濡以沫,这照片就有看头,但别人八成欣赏不了。还有中学时暗恋人出现的操场,大学时和同窗一同播撒汗水……的篮球场(莫想歪哼哼 ),这些照片对我们个人可能意义非凡,但别人就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本来好评就不是能强求来的,等咱们水平提高了照片好看了大家都会称赞的。水平到深处,照片感情流露,大家都能欣赏,虽说各人心中所想未必一样,但只要让人有所感怀,已然可谓大师之作了。

另外,这章还要说的是:虽说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非得别人夸——但有些人的批评纯属给人不痛快,也就没必要听。有些人批评来批评去都是“没主题没内涵”,但他能像我王胡子一样分析出为什么很多人拍照没个主题吗?不能!这些人评论根本不认真,所以被评论的我们更不需要认真……

最后,就是不要和职业摄影人置气。比如看人家约片用的样片哇塞阳光明媚妹子软,大风大浪大峡谷……然后总觉得自己是个渣渣……其实你要是能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不上班就出去拍妹子,拍上一个月只要不傻怎么也摸到个门路了,毕竟创意为先,复制难度多半不大。但总有人拿自己在的三线城市的照片和人家在大山里面一耗一个月拍的照片去比,还哭着喊着说为莫子我拍得楞个丑……没意思。

苗寨的照片,我们呆了5天其中4天半下雨,当时后期重口

……可是,妹子啊大峡谷看着好拍,拍好也不容易,都需要学习和磨练,实际上,任何事情想干好都不容易,这里也提醒爱好者们没有投入相应的时间、金钱、精力体力,就不要老幻想出大片的事情了……

总之一句话,商业摄影没人叫好你是失败的。业余的朋友却别太把赞美当回事儿,毕竟身边也是一群业余爱好者,赞美也没多少含金量……拍好自己能拍的该拍的,比啥都管用。

既然是玩玩,玩得开心就好,对不?

--------------------------------------------------------------------

5、怎么看待“流派”,怎么“审美”?

流派之争从来不少见,特别是在业余人群里打得最凶,这个道理就和领土争端时政府很矜持但老百姓恨不得把天掀了一样……总的来说,看问题的角度,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非常不一样。老百姓看到的是同仇敌忾,是人争一口气树争一块皮,是气节。可放到高端层面,事情就复杂了,说不定还和几十年前欠一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国家钱都有关系……艺术也是一个道理。

早餐鸡蛋壳,够艺术吧哇咔咔

好多人嚷嚷:“俺喜欢拍人文纪实”,其实拍的和人文没多大关系,更不用说人文、纪实本来就可拆成两个概念,之间既有相交的部分又有独立的内容。还有些朋友至今连“人像”的概念都没搞清楚,到底什么算人像什么不算人像都不知道,还经常搞混概念,比如国家地理阿富汗少女的照片,有人非说这是人文照片不算肖像……实际上,单张照片本来就很难当得起人文这个概念,我们说这是纪实摄影是ok的,另外人像和纪实并不冲突,它相比纯粹的肖像意义更丰富。

至于小清新……这个甚至算不上什么流派啊风格的,因为难以定义,只能大致分类。日系摄影这种说法就更吓人了,因为日本那么多摄影师,风格千奇百怪,为这一个词能专门出一本800页的书,但就是有人把小清新糖水片叫成日系摄影,殊不知在日本拍小清新的成名摄影师论人数都算不上主流……

所以啊,别太纠结这些字眼的东西,即使要纠结,也请多读点书再来……

纠结流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导致自我限制,顾铮在采访中说:“现在的年轻摄影师有些太急于给自己定性了”,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惊出一票冷汗,因为我和很多人都是这样,一张嘴就是“我拍人文的!”“俺主攻拍人像!”,摄影有那么多可能性,作为一个至今只接触到皮毛的人却急吼吼要给自己一个头衔,现在想想简直羞煞老夫…

这里,我的经验是不忙纠结什么流派啊风格的东西,一个是咱们认识都还不到位,特别是业余爱好者本来就缺乏系统学习,理论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就是你过早给自己定方向,实际上就是过早把自己的路子封了。

怎么审美?这个问题一般都是大师讨论的问题。就我们普通人而言,其实本能中就有一种基础的辨别美丑的能力,不然原始人画得出那么漂亮的山洞壁画出来吗?对于不搞摄影的人来说,审不审得来美其实对生活没啥影响。你看看那些伪杀马特伪朋克的审美水平低成那个熊样,还不是过得开心活得乐呵?对我们这些想要提高自己摄影水平的人来说,审美挺重要,如果你连美丑都分不清,那怎么保证自己的照片好看?

苗寨照片,当时痴迷水墨风

只是这个学习过程非常痛苦,现在我也没啥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过看了不少照片,至少明白了一点:我们所关注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感,而不局限与“外型”。而美也不等同与“漂亮美好”,平日认为丑陋的东西也可以有“美”的张力。

怎么理解?首先,不存在“美的构图”这种说法,因为构图是凸显美感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美的来源。所以不是说咱们知道了黄金分割点就天下太平了,因为你把一坨Shit黄金分割,它还是一坨……咳咳不要和谐我。而有时候,具备美感的东西哪怕用最平铺直叙的构图拍摄,却无损其美丽。

这里就体现出美来自内在而非纯外观的含义了,应该把美当作一种感觉,而不是一个物体,这样理解不光是照相用得上,就是跑美术馆看别人的艺术作品也是用得着的。有人过度纠结艺术品造型,还是局部造型,往往觉得这玩意怎么就成艺术品了?其实如果能退一步,从整体到细节全局地观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不少人品评照片就犯同样的错,所以你总能看见有的评论是:“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太乱”等等。其实是这几年过度宣传的极简概念让不少人的审美产生了偏差——洛可可的纹饰那可以算得上“极繁”,反正怎么华丽怎么来,怎么浪漫怎么来……但能说它不美吗?

再比如康斯太勃尔的名画《干草车》

要是以现在不少人的审美调调——尼玛画叫《干草车》结果车才那么一大点,你TM的是在逗我?

千万别这么嚷嚷,小心学绘画的乱刀把你碎了……这画怎么看都不是极简,但画面整体氛围不美吗?尤其是天空云层的渲染,简直极尽了自然的美感。另外暗的树冠,亮的河水……远景和近景的明暗、色调区别……细节的人和河岸上的狗……每个细节都无懈可击,有哪一个元素你舍得“减法”了?

能拍成极简的场景,其实很多都特别无聊……

极简照片的风行,我觉得一方面也是社会浮躁后矫正的产物,现在人看东西没太多耐心,一副照片看个一两秒就算看了,哪像以前人看书画作品,来回看三四遍五六分钟过去了才刚热身……极简照片看起来多省事,而且也从纷乱的世界中突然留了一块白,简直鹤立鸡群,饱受追捧也不让人意外。不过后来逢摄影必极简就是病态了,暂不多说。

墙角

还有一点:阅读媒介的变化导致风格变化。《干草车》的原本尺寸是130X185cm,王胡子我光脚躺平了都比这画短2cm,想象一下这是多大幅面?画幅大了,我们的观察方式就会更慢更细致,于是惊喜一个接一个。现在人们喜欢用手机,手机最大的……三星有个7寸的玩意儿,放到《干草车》面前跟张名片似的,所以屏幕小了,我们观察就更泛,所以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就成为主流。

审美本来不能脱离当下,我非要拿原始人的审美方式在现代说事儿,那不叫牛叫找抽。但艺术品本就不限于手机屏幕大小的幅面,我们如果想要提高自己就必须更开放,包容多一点。

俺老妈看家庭合影还知道用两只手指放大一下照片呢,老太太已经奔七了,咱们年轻人不能怂是不?

---------------------------------------------------------------

单项:画幅

其实和大多初学者谈画幅除了扯到器材上,并没多少实质内容,因为大伙儿只用过一个画幅:APS-C或全幅,都是3:2的画幅。如果你接触过多种相机,特别是中画幅大画幅以后,你会发现原来画幅这么有趣,而且水很深。

我仅对自己用过的一些画幅谈点感受:

1、3:2——这个画幅是现在很常见的,主要是135胶卷就那么宽,加上徕卡首先把画幅定为36X24,使得从那以后的大众相机基本上都使用这种比例,甚至影响到了APS-C。这个画幅和中画幅中的6X9比例一样,不过看底片观感相当不同,我们不多引申。另外,这个画幅暗合黄金分割比,所以诞生之时可能也有这个原因。

画幅的风格和器材有很直接的关系,所以不要再瞧不起器材党(误)……135作为胶片时代相比中画幅和大画幅更快速的一种格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运动画幅”,因为这类相机用来抓拍较多,特别是记者使用多,要说原因我觉得成本比120便宜可能才是关键……但长边是宽边的1.5倍可以给画面更多方向感以及活动空间,所以说这是个比较“活泼”的画幅。

稍微注意一下用3:2的习惯,我们发现横着经常用来拍风景,竖着经常用来拍人像。我的猜想是风景本稳重,所以横构图增加点生机,而人类本来活泼,竖过来限制住视线(人像照片无论正面侧面,目光方向一般都和长边垂直)显得更庄重……好吧,这些都是比较感性的理解,大家可以自由发散。用横幅拍人像和竖幅拍风景当然也可以,不过比较一下就知道味道大不同。

2、4:3——这个画幅其实最早是电影画幅,因为长边是胶卷的宽度,电影机是把胶片竖过来用的。这个理论大家都耳熟能详咱就不多卖弄了。

但现在来看,电影院里面都已经16:9了,4:3主要就是在松下和奥林巴斯的M43相机上,还有胶片半格机,至于中画幅的645格式也是,不过现在玩胶片的朋友少,中画幅更少,正方画幅火爆的今天玩645的更少……好吧,这种敦实的画幅我曾用力去适应过,但不太成功,这个画面其实挺接近不少画作的比例,喏,刚刚的《干草车》比例就接近4:3……

所以我觉得,这个画幅用好了可以干出非常大气的作品,不过……可能这么中庸的感觉并不对现在人的胃口。

3、1:1——这个画幅有点神,实际上大家用的最多的是在手机上,哈哈。在胶片时代,中画幅的金牌格式之一就是6X6,正方形的画幅,哈苏和禄来使用的比例,甚至135胶片机都有拍正方形的机型。

这个画幅可以说是个Pure摄影的画幅,想一下似乎正方型的经典画作不是很多吧?但摄影师们大多都能接受,现在的绘画正方形的也多了,不过工艺美术的作品相对多些。一说是因为正方形剪裁对于相机镜头成像圈利用率最高,所以当初有了这种设计,到底怎么回事,大家可以自己瞎猜猜。

有前辈说过正方形画幅是可以直接输出摄影师精神力的画幅,最初我不太理解,拍的多了渐渐感觉好像是这个道理,正方形给你直面被摄体的感觉,因为方方正正无处闪躲,你无法避重就轻。但我也觉得这是个直接输出模特特质的画幅,特别是单人特写的时候,人物表现出的感觉和3:2有着天壤之别。

4、宽幅——像612,还有哈苏Xpan的24X65mm这种,我们归到一类来说,甚至可以包括之前说的16:9。现在人喜欢管这种叫电影画幅,所以有很多拿着xpan拍电影感的,实际上xpan长边是宽边2.7倍,目前宽银幕电影一般比率在1.7-1.8:1(16:9),常见最宽的不过2.35:1,所以xpan是名副其实的”宽幅“,和电影关系不大……

人眼深知难得糊涂的道理,所以大家也不用在意这些细节。我原来也写过:宽幅一般都是横着用,竖着用很少,但有一种大家不陌生就是国画。国画利用竖长幅多表现纵深感,什么重峦叠嶂的,也用来影射透视,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这种题材,利用画幅表达一个远近层次的关系。

但这类画幅实用中难度很大,很大很大。某天我在LOFTER上亲眼看见某位拍妹子名声在外的大大用xpan拍了一组和服软妹,虽然底下一票人喊好,但我觉得主要因为妹子好看,妆好看,衣服好看,场景好看,唯独画幅没用好——哥们亲自裁剪了一下,发现剪成3:2以后不光是不会影响画面内容,连观感变化都不大,说明多出来的宽度都浪费了……这个例子只是说明超宽幅的难度,特别是拍人像的时候。

拍之前,您也不妨上网搜一些xpan拍的照片,看看这种相机的感觉如何。不过,浪费不浪费都是小事情,只要自己或妹子看着高兴,咋来都不为过。

至于16:9的常规宽幅,我觉得找一些好莱坞大片分分钟学会怎么使,喏,美国队长II冬兵,队长被堵在电梯里的一系列分镜就是相当不错的人像示范。

--------------------------------------------------

6、摄影集只是用来看图片的吗?

注意,摄影集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摄影集,文字就是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另一种是多图教材,就是说图片搭配怎么拍这张照片的讲解。我们这里说的摄影集针对前面一种。

近几年摄影热门,出版社也引进不少书贩卖。最常见的就是森杉荒筱——你们懂的。不过国内引进的纯影集比较少,大多是摄影家的文集,字多图少。

这么看当然看得不太爽,但摄影家们写的文字也很有意思,如果单单为了照片一时爽,结果错过了这些思想水平绝对不低的大拿的文字,也是可惜的事。

换句话说,只看图片看100幅,也许还不如看50张图片加50篇文字学到的东西多。更何况很多思想上的东西看图是只能了解一二,搭配点文字来学才能有更多所得。

最直接的一件事,就是通过文字,可以了解摄影家风格的形成原因。但现代艺术风格和个人经历之间联系更加隐晦,甚至有时不能以正常逻辑关系来推测……我们简单点就说经典系的,举个例子就是森吧。

可能很多人觉得森山大道和现代后现代艺术家差不多,东西比较“乱”。但森山大道撑死了算野兽派的,立体派都算不上,更不要说现代艺术很多喜欢把物体本身属性拆散到连亲爹妈都不认识的地步了。这里面也有摄影本身性质的影响:照片毕竟是个现实物品的影像,再怎么扭曲也很难脱离原物。

《犬的记忆》可说是森山大道对个人经历的一个回忆录,“犬”即森山大道本人,我们看的时候,可以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家教情况,也可以知道他是怎么走上摄影这条道路的。也可以知道他颠沛流离在各个城市里,对各个城市的印象和理解。

有很多人说不知道拍什么,更不知道人文纪实该拍什么,于是瞎拍点拆迁啊老头啊小贩大战城管啥的。其实《犬的记忆》已经展示出了一个摄影家创作的来源。但很多人只顾着学森山的高对比粗颗粒,忙活着在街上找恶狠狠的狼狗,却从来不对个人、生活、城市这些进行思考……

你的眼里,你所在的城市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你在这个城市里是什么样的?哪怕想不出个所以然,至少这些会指引你的镜头去一些更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东西,而不是陈词滥调。

你爱自己的家人吗?森友治家就花了很多心思给家人拍照。你爱自己的家乡吗?阮义忠老先生就对台湾的乡土生活寄予了无限深情,所以才有《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你爱自己的老婆吗?《东京日和》虽然拍的都是琐事,但最后被搬上银幕。

看《正方形的乡愁》,文字很平淡,没有什么过多哲学意味或者不知所云的玄虚,但就是大白话一样的叙述,可以让你感受到照片张力的来源,知道了照片上人的故事,你才能知道为什么这个让有让人沉醉的眼神。

这些说到底是别人的风格,虽说不能指导我们拍照,但至少能带来点启发吧。另外,这些东西对我们鉴赏照片也有很多作用。顺带还能开拓眼界增加把妹的谈资,啧啧。

另外大师写的文字可以有助于我们打破一些固有思维。有时我们的思维会被潮流绑架,研究来研究去只在一种可能性里打转,这时看看前辈们的经历,看看他们尝试过什么,有哪些新的观点、角度……这些都是图片不能直接告诉我们,但文字可以帮上忙的。

再举个反方向的例子,就是荒木经惟很喜欢编造一些照片故事,比如:“这些照片是我父亲传给我的相机里面遗漏的”但很快他就会翻供:“骗你们的,其实都是我自己拍的。”这种真真假假的话在荒木的书中不难见到,王胡子觉得,大师是在教我们眼见也未必为实啊。想想在文学、艺术评论中常常出现的过度解读,还有很多水平一般纯靠文案的设计或创作,也提醒我们把注意力多放在作品本身,而少纠结一些盘外招。

高质量的设计图鉴和绘画、摄影集都会对创作者做个简介,也会附上一些对作品的说明,看来就是这个道理吧。有些人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但桃李老不说话,不也挺无聊的嘛。

------------------------------------------------

单项:摄影与烹饪

我最喜欢用摄影和烹饪对比,今天换个思路,咱们看看双方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摄影要买器材,有的人一个机身配几只镜头,烹饪也要买器材,但从未听说一口锅配几个锅盖的。好吧,可以一口锅配几个锅铲,也可以一个烤箱配几种模具……有人买好几个机身,当然每个家庭都有好几口锅……

2、摄影是门熟练工,影楼的小伙子们可能没太多艺术知识,但同样的流程拍久了一样出片。烹饪也是熟练工,说自己再蠢的至少也能煮个泡面,而且,那些说自己只会做黑暗料理的其实都是懒蛋,现实不是动漫,同一道菜做20次只要舌头不是木头怎么也能做出家常水平了。

3、烹饪有菜谱,很多家庭的新菜式其实都是这么学来的。摄影……没有摄影谱,但有大把的PS教程还有布光图,照猫画虎怎么也有八分像。但想要做得好吃,拍的好看,必须脱离这些”谱“,同意?

4、摄影有自动模式,现在的滤镜也越来越强,分分钟糖水小皂片。烹饪嘛,现在的电压力锅烤箱啥的自动功能也越来越多,而且别忘了,《麻辣鱼料》《炸鸡粉》《粉蒸肉粉》可比滤镜历史悠久多了。

5、有人沉迷摄影,当然也有人沉迷烹饪。有人靠自己的照片在网络上博取人气,靠烹饪博取人气的更早,别忘了在互联网还没诞生的时候就有烹饪电视节目了。有人靠摄影把妹,有人说想抓住XX的心就先抓住XX的胃……

等等,结婚前父母会考察做家务烹饪,没听说考察摄影的吧……

“臭小子,今天桌上这些菜拍成这种丑样,就这水平你休想娶我家丫头!”

6、摄影自己不会没关系,可以花钱请人拍。做饭做不好吃没事,可以去外面下馆子。而且遇到关键时候大家出奇地一致:拍婚纱都是找影楼工作室,大宴宾客都是请厨子或者去酒楼。

7、有人觉得某个品牌相机顺手,别的都不行。同样有人只认家里的菜刀,觉得别的都不顺手。但有一点不同:买二手器材的人不少,但好像很少有人去用二手厨具……

-------------------------------------------------

7、永远不要放弃其他可能性:学习莫功利

有人觉得学物理就是学粒子怎么对撞,学做饭就是学怎么放调料顺便把菜煮熟,学外语只是背单词学语法,学语文就是背诗写作文……学摄影,就是学怎么拍出相片来。

别撇嘴,看看你的周围,很多很多人都这么想。或说很多人这么想过。这是我国教育的缺陷:学习太过功利,有用的才学,没用的不学,连专业内的东西也是,考试的就学,不考的不学。

这种教育方法可谓五千年来最失败的教育法,如果您对八股选士有了解就知道,这种教育法连八股文都不如!写八股文也要旁征博引,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你以为抄抄四书五经就能当状元了?可现在的孩子写作文颠来倒去就那几个论据,不信可以数数。

俗话说技不压身,知识也是一样,而且万法归宗,做饭的很多道理一样能用在摄影上。在陷入困境时,往往思考些别的东西就能找到解决办法,详情请见福尔摩斯、柯南等一众侦探……(误)

所以,多学些旁的知识是应该的,特别是人文艺术学科,你知识面窄了根本没法混——画人画的好的,人体结构必然烂熟于心,就是转职滴滴打人,去给人卸个臂膀松个骨都知道从哪下手。(再误)

刚开始,王胡子我学摄影就是一脑门子往摄影里面扎,一天到晚光圈快门ISO,但这些东西很快就搞懂了——或者说在我当时的使用范围内已经没了问题,然后就陷入了深深的空虚和无助……实际使用时候问题更多:就好像现在写文字,我就森森感受到自己用词的单调和粗糙。


拍饮食,要对饮食文化有了解,还要了解餐具餐厅;拍人像,不懂点妆容服饰那风格恐怕就保持在到此一游水平了;拍建筑,基本的建筑风格、结构总要有所了解,不然拍半天拍不到点子上人家都不知道你拍的啥;拍人文,不对当地风土人情做点调查,难道就盯着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和短裙姑娘拍?知识面越小,创作就越局限。

拍照片和拍电影其实有共通点,导演看上去坐在那对个屏幕喊两句就行了,实际上团队里面导演是懂得最多的,说到钻研深的领域搞不好还能在大学开门课,这几年为啥国内电影越拍越烂,电视剧各种穿帮扯淡?导演只会喊卡,别的屁都不懂不会,你穿个清朝服饰拍宋朝都看不出来,不烂才怪。

除了扩大知识面,在实践中也应该不拘一格,不是说我拍数码就不沾胶片,用超广就不用长焦,或者是哥们只拍人文,人像一点儿不沾……有时候一个东西了解之前总觉得没用,但玩了才会发现受益匪浅。

胶片和数码选择曝光有何差异?大家都说数码宁欠勿过,胶片反之。但实操过程中就会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通过进一步尝试,对曝光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明白曝光的关键是对场景的把握,而不是怎么利用宽容度。包括尝试120画幅也是一样,我通过这个过程发现了很多可能性和以往的错误认识。

我不算ZDM这里照片拍的最好的,但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试过的东西之杂之乱整个ZDM里面能比过我的不多。就微距摄影一项,我试过微距镜头,试过倒接镜头,试过近摄镜,我知道这几种方式拍摄微距之间的差异,所以今后再涉及微距摄影我可以用最少的钱走最少的弯路完成任务。

微距蒲公英

微距冰面

我用过200mm的镜头拍人像和风景,我也用过20mm的镜头拍同样的东西,不同焦距的差别到底有那些?我都试过,我用过20、24、28、35、42、50、75、85、90、100、105、135(135格式或等效135格式),不是在变焦上来回用,而是固定一个焦距持续用,其中20、24、28、35、42、50、75、85、90、100我都是用定焦练习,这样我才摸索出平常上街我常用的焦段,拍人像最顺手的焦段,出门旅游必须要带的焦段。

有些人一味吹嘘用定焦,但可能连自己适合用哪个焦段都不知道。有人觉得50mm包打天下,结果永远不知道用85mm扫街时,你会发现街上还有无数精彩没被发现。当然,一个人最习惯的视角无非两三个,但到底选择哪一个不应该人云亦云,别人说50常用我就50,”我觉得“我喜欢35mm就去买35……

160块包邮的长焦镜头,拍月亮,一放大全是马赛克哈哈

后期处理也是一样,后期调整的工作可以给前期拍摄很多启发。为什么照片偏绿?是不是我应该注意光源色温?为什么反差不够?是不是用光的方向不够好?这个场景我在PS里减了3挡曝光才好看,下次我是不是应该直接减少曝光来拍?黑白好看还是彩色好看?为什么这个场景用黑白好看?

有人不喜欢后期,给自己扣一个“原汁原味”的帽子就坦然接受了自己相机里上万张半成品……我试过富士相机、索尼相机、尼康相机、理光相机、松下相机、奥林巴斯相机,过我手的每一台数码相机的jpg参数我都调整过,我还在钱包所能及的范围内尝试不同品牌不同款式彩色正片负片搭配魔术手诺日士爱普生,试得越多调的越多,越发现只依靠相机处理和前期准备就能达到无后期直出到底有多难(基本上要在棚内很精细地去调光线,然后调相机,甚至调整被摄物体本身才能达到,室外环境不后期想获得预期中效果的片子几乎不可能,举个例子:用渐变灰拍完大光比,回家还得继续优化照片反差呢!)

当然,日常随便拍拍的就没必要太抠细节了,不然累死。

无知者无谓,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没见过10X放大下富士中画幅velvia反转片上根根直立的小草,就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胶片仍然有那么多死硬追随者。看过大画幅黑白照片后,绝对可以颠覆很多人对黑白摄影“反差鲜明”的审美观。就连怎么用反光板给人补光这个小事,没亲自接触过的头两次用绝对抓瞎!

有人看不起LOMO相机,却有人靠LOMO相机的照片办了摄影展。我觉得与其靠着臆想在那犹豫不决,或者因此放弃,还不如抡开膀子上去试个头破血流。

因为接触的东西太少,导致很多人的评判标准非黑即白,不是他没有包容的态度,而是从内心里他就觉得那个东西不成立。举个例子:某人觉得照片就应该焦点清晰锐利,于是对一切虚焦模糊的照片不屑一顾……因为他只拍需要锐利的场景,自然会抵触模糊,试着去拍些不同的风格或题材,也许他就会明白虚焦或抖动未必不是一种创作途径。

当然这和教育也有关系——我们的教育体制告诉我们题目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甚至连文科都是(尽管其他答案也能拿点分,但只要不是能拿最多分的“标准思路”,和错的又有什么区别?)十几年这样子学下来,脑筋有点呆板也难免……

微距拍摄树上包裹塑料薄膜的细节

PS里面滤镜效果

----------------------------------------------------------

终章:咋玩不是玩?

王胡子曾经说过:不是每个买了相机想学摄影的,最后都必须成为摄影大师。

偏偏总有人拿着大师标准到处喷:喏,你是渣渣;喏,拍成这样还出来现;喏,你懂不懂啊;喏,别瞎折腾了拍这个干嘛?

作为业余玩家,越玩越郁闷,越玩越难受,越玩越闹心,那还叫玩吗?至于职业的……这事关系到饭碗,我就不掺合了。

换句话说,如果老是依据一些“规范”“标准”去玩,那也不叫玩。玩就应该百无禁忌,打破规则怎么样?失败了怎么样?没人认可又怎么样?我开心,我欢乐,我折腾,我才没有白来玩这一趟。

当然个人喜好不同,所以开心的点不一样,不强求。就像出门旅游,有的朋友滚满身泥巴袜子都变色了,站在灰土地里吹着西北风大呼好爽,有的朋友看看饭馆桌子有点粘就说我们换一家吧。没啥,只要开心就行……不过出门旅游还是要选合得来的朋友

所以永远别给自己添堵,但!注意钱包啊……

大师拍青椒,我也拍。

心情好了在炒回锅肉前先拍个青椒。放在200块宜家买的桌子上,背后是白墙。

PS色相乱调后的结果

后期也可以随便搞一搞,弄不好就出来些神奇的作品

甲秀楼

下雨雾蒙蒙拍不好怎么办?UV镜上哈口气,干脆更雾一点!!

自己尝试单灯拍摄盆栽

买个一两百的国产灯玩玩闪光也挺好玩的。

洪崖洞夜景。

那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去照相,公交车开到黄花园突然开始下雨,到了朝天门已经是瓢泼大雨,我们一帮人和傻13一样挤在一把临时买的伞下护着相机还在试着拍下雨的景色。雨停的时候我脱下皮鞋,倒出两杯水。

照片是卡片机拍的,可见大多数时候,尤其是网络看小图时,器材差异其实不大。

重庆歌乐山雪景,近10年来下得最大的一次

那是上学的时候,夜里就发现飘雪,南方同学们疯了一样嚎嚎,我鄙视完他们定了个早起闹钟。第二天早上起床冲到歌乐山脚支起三脚架开始琢磨怎么拍。于是上早课的同学们看见了一个拍一张照片就玩命搓手跺脚的傻13——冷的我恨不得把相机扔了。

不过最让我无语的是,我拿照片去参加学校的比赛,负责报名的同学非说我应该参加PS组,我说这个算摄影作品干嘛参加PS组,他说你这张照片P过没,我说是啊……后来终于让他明白那雪是真的,结果他又来了一句:拼照片是不是用的PS,我点点头……结局就是我没参加那届比赛。

同事

看了一部短片叫哈苏镜头中的巴黎,我于是拿勃朗尼卡模仿了一下……很简单,对准要拍的,把手机塞到取景器上面,咔嚓。

----------------------------------------------------------

单项:摄影书籍类目点评

读书破万卷,快门如有神经病。除了入门阶段看点什么《速成》《圣经》《分分钟》以外,多看点别的书吧。入门书籍就内容来讲都差不多,看一本等于看了一万本,而且想要熟练最后还是靠多拍多试。

想要了解摄影类别和历史,可以看《摄影圣典》或者……我靠前面那个名字真的俗炸了……或者《世界摄影史》,看看以前的人都拍什么。

想要提高用光水平,可以看《欧洲美术史》或者《世界美术史》里面的绘画,特别是古典绘画对光线很有一套,看看用来拍人像挺好的。闪光灯或影棚布光类的书,像《热靴日记》这种,看看倒是可以,但想要用熟练必须亲自试,不然看了白看,我就是。

有一些书比如《非凡视觉》,本质上和《狗头拍牛片》《旅行摄影圣经》其实差不多,都是教你怎么找角度怎么提高对色彩啊线条啊的敏感性的,会有一些例子。只是前者比较文艺后者比较直接。这种书看看有帮助,但也容易让人拍照千篇一律,建议脑洞大和心智坚毅不易被忽悠的看。

有一类摄影书我一直推荐,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系列书:《国际摄影基础教程》下分构图、用光、曝光、后期、黑白几本,现在出了第二版,不过感觉区别不大。名字看起来挺吓人,但是比《圣经》靠谱。讲解是从原理上来讲解,每一本内容较有深度,个人感觉比纽摄好,纽摄内容架构有点广而浅,这个正相反。这套书除了有点贵以外很适合做入门教材。至于已经入门的朋友可以不看。

我看不完所有的书,只能拣看过的好的来介绍,至于影集因为大家口味不同,我就不介绍了。其实去书店只看不买,或者看完觉得实在想买,再入手不迟。但影集都是值得买的。

-----------------------------------------------------------

赠品:器材选购歪理

之前本来要写一个为啥双反买禄来旁轴买徕卡,后来写好了结果不知怎么配图,于是被小编打了回来。而我也觉得这么一件屁事专门写个原创特别像骗分,干脆在这里揉到一起吧。

说到买器材,那是能掀翻天的话题。但推荐来推荐去,很少有新手搞明白到底该怎么选,我这里就总结几点供参考,听不听随意:

1、说到什么器材好,我觉得有本书一定要看:赵嘉的《兵书十二卷》。赵老师并没摆过什么参数来介绍器材,他只是告诉你在西藏零下四十度的时候,什么相机会瘫掉,另外进藏的路上,他们挖了个坑埋下了两个箱子的“多余器材”……因为实在走不动了……

所以说,最实用的器材就是最好的。我们不像赵嘉的拍摄环境那么复杂,也不需要买他用的高端相机。买自己觉得够用顺手的就行了。

至于对业余爱好者怎么才算“够用”,我有如下考虑:

画质——就大部分朋友照片放大从不超过7寸,多数时间上网晒的情况下,买个千万像素的随便什么相机都够了,真的,给你7000万像素的哈苏中幅后背,出片放到网上也看不出和800万像素的手机套个滤镜有啥区别。前者一套四五十万,后者还能打电话。

对焦——没有所谓慢的相机,急性子用啥相机对焦都慢,慢性子都觉得快。换句话说:经验丰富的摄影者手动对焦也能抓拍,因为他能预见到需要拍摄的场景;而菜鸟,你就是给他佳能1DX,等他想起来拍照举起相机的时候早就是物是人非了,就是对焦速度达到光速也敌不过长达好几秒的神经反应速度……

当然,拍鸟拍体育这种瞬息万变的肯定还是要对焦性能,不过玩到这个地步的朋友应该都懂行了吧!

色彩——谈色彩都扯淡的。没有色彩100%让人满意的相机,总有某题材会逼迫你放弃现有的色彩设定。与其花大把时间精力挑器材,还不如学学怎么用Lightroom批处理……何况还有屏幕校色问题。是不是总觉得相馆洗出来照片色调和你的不一样?哦吼吼~

所以对业余玩家,想要各种机内滤镜就买入门机,想要威武的外观就挑大的买,喜欢复古就去买复古的,千万别纠结参数谁比谁多了1/8000快门,谁又比谁多了10个对焦点,那一台视野率比另一台大2%……扯这些都没用。

2、镜头比相机重要——这句话俺深有体会,当我把50年代的美能达镜头装在a850上时,我森森感受到了镜头带来的恶意……小图还好,稍微一放大你会发现照片就像是用蜡笔画出来的,这就是镜头分辨率不够的问题。

所以,现在让我买器材,我宁可买个像素差不多够用的机身去配素质好的镜头,也不想花大把钱买个两三千万像素的相机,镜头却只够钱买上世纪的老家伙……

简而言之,好镜头的实力可以在差机身(胶片)上展现,但遇上不好的镜头,机身再好也没用。

3、相机越简单越好——结构复杂的相机容易坏,而且通常结构复杂的相机功能优势并不大,搞不好还拖后腿。这就是为什么禄来和徕卡在领域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们可靠,易于操作,小巧,把重点放在镜头上。所以比他们复杂的不如他们耐用,比他们更简单的却又没他们画质好……

这个道理似乎只在机械或半电子相机上管用,但现在微单和单反就是一对儿例子。从传感器上来说,单反和微单已经达到了同一级别,但微单结构更简单,所以体积上有优势。至于对焦等等差距,现在还有谁觉得微单对焦不够快吗?如果有……那还真是个急性子……我想,微单对焦以后肯定会更快。

一切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要说简单,手机摄像头的结构才是现在最简单的,看看现在有多少人用手机替代了相机吧。在实用面前,一切参数都是浮云。我身边买了单反拍了几次就扔在家里吃灰的至少有3户,现在都在问我是不是该买微单,你身边有这样的吗?

4、胶片还是数码

胶片迟早要消亡掉,这个没什么可争论的,地球上因技术革新消失掉的东西海了去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只是时间问题。数码也不是终点,想想不是有有机传感器的概念了吗,说不定哪天就有生物传感器了,哦吼吼。到时候大家又该开始吵架了。

在《走向独立之路》中(又是赵嘉的书),他指出其实数码成本并不低(对于职业者来说),因为数码更新更快,不光是相机,处理照片的电脑至少5年也一更新了吧?但图片价格在下降,这样一算,能把不断硬件革新的成本抹平就已经不容易了。加上现在可没有图片社给你洗胶片,后期要自己处理,连打印都要自己干了,说白了,摄影师们干的事情越来越多,但利润却越来越少。

业余玩家倒是不用算成本,反正怎么算都是赔……

胶片在小投入下,纯粹就是玩玩,实用性不高,除非你已经特别熟练拍摄而且有靠谱的冲扫资源。投入多的话,效果是很不错的,就是贵得不是一点儿半点……高品质胶片摄影现在一张至少20元成本……

RDP100,扫描完光校色就费老鼻子劲了

我玩的成本不高,加上玩久了好歹能出片了,之前的效果真的是猪狗不如啊。

数码是我比较推荐的,特别是新手,废上一两万张都不心疼,而且学摄影你想不从一万张废片学起根本不可能,所以……你懂。

5、最后一点:几支镜头够用呢?(同样只是业余程度)

有人买了一堆个个都有用,不过那是少数中的少数。常见的是买了一堆结果都没怎么用,哈哈。玩久了,一般都会固定一只镜头,或变焦或定焦,没准儿。但80%以上最后都只用一个镜头。剩下19%用两个。

可是选择这一个镜头的成本很高,因为你得都试试才知道哪个好。而且人嘛总有一种贱贱的心理,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光是说那些只有狗头的人老想牛头,其实有牛头的人好多也总想试试狗头……

35-50mm确实可以应对大多数题材,但我觉得这个焦段不如买个变焦来用。因为最常用35-50的人往往还经常用28或70,干脆一个变焦搞定,这是我的经验,而且对那些没有定焦情结的尤为适用。

综上所述,最好的办法是:买回来镜头好好爱惜,用上一阵子不爽了赶紧卖掉!!

---------------------------------------------------

今次的内容就这么多,呃已经不少了。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希望对新人或正在纠结期的朋友有点用。

【END】



热度(2)
  • 杏林蜂鸟

    2015-6-27 09:54:54

    本帖最后由 杏林蜂鸟 于 2015-6-27 09:59 编辑

    这么长的文字,我居然一口气读完,好久没有这样耐心过。很幽默,很实用,深受启发,谢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 一朵玫瑰

    2015-6-27 19:12:44

    本帖最后由 一朵玫瑰 于 2015-6-27 19:23 编辑

    学习了{:7_309:}

  •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