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仅仅是开始 一个学摄影的学生历练多长时间,才能称之为摄影记者?一个拍摄者要拍过多少照片,才能找到拍摄的感觉?在新京报摄影图片部主编陈杰的眼里,李强经过三次摄影实习、前后约一年多时间,已经具备一个优秀摄影记者的诸多条件。就在实习期间,他已经拿到一些重要新闻摄影比赛的奖项。他是如何实现的呢? ■回眸·2009 2009年是收获的一年。我的诸多计划得以实施,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2009年1月到12月,我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周以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和不同题材的新闻亲密接触。从祖国北端的内蒙古沙漠,到南端的云南边境,我一次次被感动着。江苏的滩涂上,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失业夫妇成了挖沙蚕工,还要扎紧茅草搭成的房子,抵御接下来的台风;风烛残年的老人们在养老院面临搬迁危机时,毅然抡起拐杖,保卫自己的“桃源”;缅甸内战的难民夫妻逃到中国边境小镇,在硝烟中等待着孩子的降生;鹤岗矿难中,救援者下井时那坚毅的眼神;患尿毒症少女那强忍痛苦、接受病友扎针的表情;拆迁废墟上,艺术家在零下数度的北京冬天,用画笔在砖石上萌发了绚丽的花朵和希望的新芽。 过去的一年,有一个人最值得我学习,他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徐星。在地表温度60度的沙漠上,徐星和他的队员们一趴就是一天。他们寻找的是恐龙的踪迹。我们新闻工作者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同样需要徐星那样的勇气、毅力和耐心。其中耐心是最为重要的。 我是一个慢热的人,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感谢新京报给我很多的时间支配自由,让我能深挖一个题材,让我能不管其他媒体是否死盯,而自己一定要盯下去。在北京通州的自助透析室附近,我一住就是将近一个月,这才让我有幸赶上许多珍贵的事件节点,留下了独家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相信每位摄影记者都有这样的感受,每个新任务是新挑战,而风格是随着题材的变化而变化的。技术是单一的,创新却是无穷的。 我的遗憾是,没有更多时间将每个题材挖透。如果可以,我愿意花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拍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新闻摄影需要的是快,这样的想法,目前也只是偶尔想想罢了。 ■年表·2009 1月 赴河北采访三鹿奶粉事件 2月 赴黑龙江采访湿地环境 3月 采访自助透析室 4月 赴江苏采访经济危机下海边挖沙蚕工人的生存状况 5月 北京采访H1N1流感、赴湖南采访株洲塌桥事件 6月 赴内蒙古边境采访恐龙考古队 7月 北京采访危机中的民办养老院 8月 赴湖南采访武冈儿童铅中毒事件 9月 赴云南边境采访缅甸战事难民 10月 赴湖北、河南采访空降兵军演 11月 赴黑龙江采访鹤岗矿难 12月 赴湖南采访一起特大杀人案 ■展望2010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比如开年的初三,我便去了位于湖北省孝感市的中国第一家民办弱智儿童收养中心。在和该中心的朋友们相处的一周中,我收获了很多感动。 ■评论·2009 李强入职新京报不到两年,拍出了很多优秀图片,获得了不少有分量的摄影奖项,这些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新京报整体宽松的新闻环境和丰富多元的视觉文化里,有潜质的人才总能取得显著的进步。 5年前,李强还是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来到新京报实习,给我看了一些照片,而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照片之外的东西。在实习简历里,我注意到,他长期关注城市农民工群体,拍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农民工生活细节。我问他,怎么拍到这些图片的?他讲了自己如何与农民工坚持不懈地沟通,如何从被拒绝到被接纳的过程。 这些图片基本上是眼见为实的平实记录,但他的韧劲打动了我。这种韧劲恰恰是摄影记者走得更远的一项基础。 大学期间,他三次进新京报实习,累计时间有一年多,从跟在摄影记者后面采访,到独立采访,进步令人刮目相看。实习期间,他拿到了华赛等诸多国际国内新闻摄影评选的金奖。可以说,三次实习后,他已经具备一名优秀摄影记者的诸多条件。 入职后,我安排他去跑相对枯燥的经济新闻,目的是让他积累更多经济知识,多一些经济思维,以锻炼更透彻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2009年上半年,我让他转回时事新闻采访,他开始在真正喜爱的领域施展才华。 新京报宽广的新闻视野决定了其视觉的丰富性,国内所有重大和焦点事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基本上都要派出摄影记者。李强是被外派较多的一个记者。李强的成长、个人奋斗固然重要,集体的智慧更是丰富了他的思考。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我们不仅要追求专业的极致,还要努力做个思考者,拿起我们的表达工具——相机来实现自己的诉求。我们的要求是,摄影记者要一手拿相机,一手捧书籍。 作为一个思考者,李强的摄影之路仅仅是开始。 |
2010-4-22 15:44:09
2010-4-22 18: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