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三千多人参赛,一万二千首诗中进入终评,想想也应该欣喜。小小的,呵,风吹后就散了。看了大奖得主的作品,不是一个好字能概括的,路还很长,边走边唱…… 《诗林花雨》《天津诗年编》出版发行 本报讯 (记者周凡恺)首届中国·天津诗歌节入围作品集《诗林花雨》,近日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天津诗年编·第一卷》也由该社同时推出。 创办中国·天津诗歌节,是文化积淀的体现,是时代行进的呼唤,更是天津这座城市展现未来魅力的一项创意工程,其征稿消息发布后,在全国各地引起热烈反响,参与者众多,来稿量大大超过预期。在对来稿初评、复评和终评的三个阶段中,评委们认真履行评审职责,强调诗歌作品应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内容积极健康向上,题材丰富多样,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意识,同时兼顾不同的风格流派,力求以诗歌的艺术标准,评选出真正的好诗。 《诗林花雨》所收入的,即是入围首届中国·天津诗歌节终评的98位诗人的作品。诗集的编排,分为上编和下编,前为新体诗,后为格律诗词。《诗林花雨》不仅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书名,而且以全新的意境,真实记录了一次诗歌盛事从孕育到新生的不凡历程,这是由爱诗者共同完成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歌典籍。每一位参与者,都亲身感受到了诗歌所带来的愉悦,并将见证一个有着开先河之举的诗歌节日盛装启幕的精彩时刻。2013年作为中国·天津诗歌节首创之年,不仅为中国诗坛增添了一抹亮丽,同时也必将推动今后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更深层的目的还在于鼓励和奖掖全国及本土的年轻诗歌人才,以便将天津蕴含丰厚的诗脉传承光大。 《天津诗年编·第一卷》共分为4辑:诗人档案、海河诗珠、天津诗论、诗社活动记,并附天津诗社工作三记等。 作者:周凡恺 本文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推动当代中国诗歌的繁荣与发展,打造国内高规格的诗歌盛会,弘扬诗歌文化,扩大学术交流,以诗为媒,以节会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2年,主办单位发起创办两年一届的中国·天津诗歌节,并于2013年1月向全国征集诗歌作品。诗歌节共设立12个奖项,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6名。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3012人次的12198首诗歌作品。2013年4月1日,诗歌节组委会组成了三级评委会,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对所征集来的作品进行评选。初评评委阅读了所有来稿,筛选出包括格律诗词在内的568位作者的作品(现代诗425首,古体诗143首)。为保证评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入复评、终评的作品,均是在隐去作者姓名,只留作品编号的情况下进行。复评评委通过对568位入选作者作品的认真阅读,以投票方式从中选出98名作者的作品入围终评(包括新诗作者79名,格律诗词作者19名)。终评评委包括主任蒋子龙、高洪波及乔富源、冯景元、黄桂元、宋曙光、梁鸿鹰、商震、冯秋子、罗振亚,他们于今年5月从98名作者的作品中,通过投票方式推选出12名获奖者。今天下午,将由双主任主持终评评委投票选出各级奖项及最终排名,全过程有公证员监督,排名结果密封后交付组委会,并在6月22日诗歌节表彰会现场公布。 |
2013-6-26 07:41:48
2013-6-26 07:41:49
2013-6-26 07:41:50
2013-6-26 07:41:51
2013-6-26 09:15:37
老墙
作者:虎斑贝
一堵老墙
蜷缩在一本画册的第一百一拾七页
在摄影师眼里 它是一场
时光动迁的过往
记住它
似乎就能甩掉背叛的帽子
靠左 向右 朝着有光亮的方向移动
构图 让老墙瘦削的身影
横亘画面的三分之一处
剥落的时钟
遗留了风的足迹
吹乱了占据了整个墙头
瞭望 放哨的茅草
俯下 又倔强地昂起头
一切在看似卑躬屈膝中
找寻着尊严和独立
老墙面色凝重
太阳 火堆 稻草
温暖的步伐
大步流星地远去
只剩下 那扇开在老墙上的木棂窗
喋喋不休的陪伴着
赏雨听风
月光微笑着变身
变成锋利无比的刀片
在老墙身上刻下 某年某月某日
到此一游
这是温暖季节里的一个场景
一抹金黄斜斜地搭在
老墙的断壁残垣上
被蚕食的水泥中
已经浸透历史的水渍了吧 不然
那些游离斑驳的沧桑怎会占据它的额头
不是所有将要逝去的东西
都能留下驻足的痕迹
老墙与幸运 没有征兆的挂上了钩
于是
画册的第一百一拾七页
成了老墙开始新生的两室一厅
2013-6-26 11:16:45
就文字本身而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名词是动词的尸体。
所以诗放弃形容词,比喻,夸张,感叹词,它就是意义本身;可能会造成词晦句涩,但又极为丰富多彩。
诗只让名词与动词孤立的存在于一种意境中,有时有些难以言喻,但又是如此的精辟深远。其使命是唤醒感觉,复活语言,其内在的感觉唤醒即捕捉情绪,外在感觉的唤醒是捕捉意象。复活语言就是使寻常的词在一种全新的组合中产生不寻常的魅力。所以它能通过语言的巧妙搭配把情绪诠释成意象。这不是一种浅薄的意境,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造就的一种梦样的镜像。像它有三重魅力:感觉的,意象的,语言本身的。
尼采是哲学化的诗人,他如果与这三者不相联系的话,那么他的诗就是一种文字游戏,或是从字典中找寻词来堆切一个易碎的内心世界。
语言都是亲戚,发现似乎莫不相关的词之间的神秘血缘关系正是诗人的责任。诗人有与众不同的心灵,但上天又赋予他人间的温暖,这正是悲剧之所在。庸人的无聊是喜剧性的,天才的孤独寂寞是悲剧性的,但在精神上是超群的。
我要把我的生命唱上去,把自己活出来,为了现实中的生存而放弃了理想中的生存,语言的纯洁我做不到了;那么我就退而求其次----真实。
文字是诗的调色板,词是颜料,藉着词之间的重新搭配与组合,诗创造出新的色彩,它是浮雕,几乎是一种触觉的感受,是极端的质感,它凸现在纸的空白上,相对与散文的灰白平面,诗是酒,跳舞,散文是水,走路,诗是小巧的窗户,它凝练,舍弃一切过渡,断裂并且结晶。它应该是单纯的,但不是简单和浅显,它直接诉诸感觉;过份的复杂就必须借助思维来分析,那就失去了鲜明的第一印象;它要捕捉鲜活的感觉,是稍纵即逝的,一拖泥带水就失去直觉并会被思维所冲淡。诗就应该是单纯的人写,复杂的人只能写《红楼》或《三国》。诗人的责任并不是翻箱倒柜的去搜寻华词丽藻来堆砌渲染某种境界,而是找寻最能精确地表达那种意境的唯一那个词。画家在调色的时候只要一有偏差,
我们都可以看出那并不是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应该俱有的颜色,因为我们天天都在接触色彩本身况且色彩可以抽象地理解;但对于诗来讲就复杂的多了,不是我们看不懂,而是我们对与其相对应的意境不能理解的缘故,而诗人正是通过他自身的表达来使别人体会---是体会,而非理解。
诗与哲学是情人,哲学是男性的,诗是女性的。没有诗,哲学就是空洞乏味的;没有哲学的深度,诗就是唠叨。而深度并不是一种姿态,而是有想象力的。诗与哲学都是寂寞的,像风雪黄昏时壁炉里孤独的火。诗人与哲学家都必须理解火自身的寒意与水自身的渴意。
无标题
2013-6-26 15:20:06
2013-6-26 17:12:46
祝贺!
2013-6-27 12:06:15
就文字本身而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名词是动词的尸体。
所以诗放弃形容词,比喻,夸张,感叹词,它就 ...[/quote]
呵,对诗的理解很深刻,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叨叨
2013-6-27 12:06:43
祝贺!![/quote]
谢谢,夏安
2013-6-27 12:07:08
祝贺![/quote]
谢谢祝贺,问候
2013-6-27 22:12:18
只剩下 那扇开在老墙上的木棂窗
喋喋不休的陪伴着
赏雨听风
喜欢这样的句子,能够淡淡的探触你的心灵。
2013-6-28 11:32:02
诗不是写出来的
是悟
与灵性
2013-7-23 15:32:37
问候,笨鸟
2013-7-23 15:34:03
嗯,你说的有道理。没有悟性和灵性,只凭写是出不了好东西的。摄影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