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到公园、胜古迹游览看见人们拿着各种各样的照像机拍摄时没什么好奇怪滴,最多看看他们在拍什么,是否自己也有必要在此拍摄留影。照像机和摄影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连人们的手机也带拍摄和录像功能。 回到毛时代可不是这个样子,拍照可是有钱人有知识,有文化人的玩意。摆弄照像机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是普通劳苦大众望尘莫及的事。那时人们去故宫,中山公园,北海门票不过几角钱,对于每月赚18至38元钱的普通工人来说也是很奢侈的行为。即使有钱进入了公园,要留个影照个照片也是要有点钱才能办到的事。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没有彩色照片,别看毛主席、林彪、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出现时都是彩色的影像和照片,在民间根本看不到有彩色摄影的照相馆,就是北京著名的大北、人民、前门、菜市口照相馆中也没有彩色照相业务。 中国自满清时间就有影楼和照相馆,上海的照相业非常的发大,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随着中国从封建专制进入资本主义先进社会,照相这个科技玩意走向了全国大中小城市,甚至连小县城中也出现了照相馆。当年照相馆有外国人办的;也有中国人办的,但是材料和器材主要是进口,照像机基本是外国进口的大机器,胶片分尺寸一律按英寸算。改革开放后大多数照相馆改用日本的各种机型设备技术大大提高,影像也更加清晰。 随着照相这种时髦玩意的普及,摄影技术走进中国的上层社会。毛时代能玩照相的是高干子弟;知识分子;社会名流;改造后的资本家和小业主们。那时的公司职员们可望自己有台照像机,不过当时的公司职员和银行职员那点收入只够一日三餐吃点窝头咸菜,买照像机没戏。中小学教师是当年摄影爱好者的主力军,不过他们那点钱要买台照像机可是大事,需要忍饥按饿全家总动员弄上几年才能买台德国出产的旧货莱卡或蔡司照像机。 本人在小学五年级就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小组,当时有位资本家子女老师从家中带了一台莱卡135的照像机,还有一个华侨子弟拿了台德国可能是单反的照像机,什么牌子现在不清楚了,好像能从目镜中看影像还可以调焦!不过让大家拍照是不太可能,只有老师带领去公园或春游时给大家拍几张照片。老师非常喜爱的同学才有可能动手拿老师的照像机拍上一两张。由于本人与那位华侨同学是好朋友,所以经常用他的照像机拍摄。 我们小学生最主要是跟老师学洗像片,学校有个2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改造成的暗房。这个房间中的窗户用黑不帘子拉上,室内有两盏灯,一盏白灯是正常的照明灯,另一盏是暗房工作用的红灯。室内有个水池,一个曝光箱和洗相纸的盘子和夹子等,还有个马蹄表滴答作响。曝光箱中有只白炽灯,一个拉绳开关,曝光时将底版插入底片口,再放上相纸盖上压板之后拉开关,听马蹄表的声音,一般数10至15下就关灯曝光完毕进行显影和定影。 1975年本人回北京重新工作,其他知青也陆陆续续的回来,其中那位华侨同学也回了京。由于在红卫兵抄家时,他们家的照像机借给了别人没被抄走,所以这也成了他们家的最值钱的玩意。我们俩个伙伴又玩起了照像,真是凑巧我姐夫从五七干校回来把他的一架老德国蔡司120放在家中,因此我俩个伙伴就有了135和120两台照相机。这架蔡司120是折叠试的,调焦距靠目测估计,过卷要看后背圆孔的数字,有时忘了过卷经常照重报废,70年代未在北京可以买到海鸥、珠江等牌子的照像机。 那时我把家的卫生间改造成简陋暗房,开始洗印我们的照片。后来我利用在工厂工作之便自己动手做了个放大机。当时在菜市口文具店花了18元买了个放大机镜头,这个数目花了我半个月的工资。那时135胶卷好像2.6元一卷,分36和24张两种,但价钱各不同,保定产120胶卷1.8元一卷能照12张。 我们小时候在自己家中设的那个简单暗房,能自己冲洗放大照片跟一般照相馆功能差不多。在那个暗房中有2只灯泡,因为黑白像纸不感红光作室内照明灯用。有一个暗代为的是从照像机中取胶卷和往暗合中上胶卷用;往显影罐中上135或120胶卷使用。像纸分1、2、3、4等多个号数,号数与显影速度和反差有关。裁纸刀是用锯条改制的也挺好用的。放大机可放2尺以内大小的像纸,是自己做的并能当幻灯机使用。还有药品箱、像纸架、显影盘、定影盘、量杯等工具。我们用以上这些东西组的暗房能完成基本的暗房工作,能在其中玩初级的暗房技术。 红灯需要专用摄影暗房红灯,其它红灯怕不够红度导致敏感材料暴光。当年要想买只红灯炮也不太容易,特别是那个用红色玻璃制成的红色灯泡。我们在自己家中没辙时用红油漆刷到白炽灯上当红灯,但是有问题,使用不长时间油漆可能会焦糊变黑,甚至脱落掉漆漏出白光导致像纸曝光。有的时候没办法就用红领巾包上灯泡,不过效果不好用两层光线又太暗。 自己放大照片很有趣,首先把要放的照片准备好,再把显影和定影药水配好,还要准备好几壶开水为了调水温用。总之所有要用的东西都要安放好,不然放大冲洗到中间发现缺东西就麻烦了。 放大的步骤是这样的,将底片放到两块薄玻璃片中央夹好插入放大机内。打开放大机的灯光把底片投影到带有标尺的白纸上,这时调整镜头当焦距达到最清晰时既可,要凭肉眼观察影像的亮度和对比度,按自己的经验选择照像纸的号数,一般暴光良好的底片用2号或3号像纸。底片对比度低时就要选择高一号的像纸,底片对比度过大时用低一号的像纸。曝光时间非常重要,甚至1秒之差都会曝光不好,所以我们先要找点休纸边角料进行曝光多次实验总结曝光最好的时间,之后才可真正曝光。到80年代初北京有曝光表和定时器有买时,才解决了放大机的曝光问题。 当调好焦距后关掉放大机电灯,把选定好号数的像纸放在投影部位,把红色滤光片移到镜头下打开放大机电灯调整相纸到相应的位置,关灯移开红色滤光片。再打开放大机电灯开始曝光,听马蹄表的声音计数。曝完光的相纸投入显影液中影像就逐渐显现,越来越清楚恰到好处时拿出像纸清洗一下后投入到定影中,定影时间到取出投入到清水清洗浸泡,之后就可以上光了。 放大时要是虚化背景,就要用中间带大孔的纸板套住投影光柱摇动遮拦背景上的光线引起虚化。好像有专用虚化的遮光镜头。如果去除一个人就麻烦了,需翻拍底片进行修剪,或者在放大机时遮拦,甚至要多次曝光使影像变化。添加东西更是相当麻烦的事,比现在PS麻烦多了也常常出现失败。 人们认为冲洗胶卷是件很难的事,其实不然,显影罐就是干这种用滴,冲洗胶卷都是在有光的房间或白天进行。当年135有种简易胶卷是没有暗盒的,价钱便宜也多两张,所以深受欢迎。人们买回135简易胶卷放入暗箱中打开空的暗盒卷入胶卷抽出头就行了。120因为不用暗盒所以必须放入暗箱才能取出胶卷,135的胶卷要从暗盒中取出和放入显影罐都需要在暗箱或暗袋中进行。当把胶卷放入显影罐后盖好罐盖子,再从暗箱或暗袋取出,倒入显影液扭动支架让药水流动,显影到时清洗后再定影非常简单。 时代在飞跃彩色时代来临,自动化冲印机取代了黑白时代的暗房,摄影爱好者从暗房中被解放出来。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电子和数码时代把人们送进新的世纪,随着数码和电脑进入家庭,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是“摄影家”人人又是电子暗房师。摄影不再重要,后期制作PS成了时尚,享受原汁原味的摄影视觉美已成过去。如同流行音乐取代高雅音乐,低俗制作成的影像侵入人们的视觉领域,摄影界的“锅得缸”让人们的视觉错乱,摄影真正的艺术美可能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还怎么发展真是个迷,黑白时代转入数码不过短短20多年,再过20年又是什么样? 本人准备坚持到最后一班岗,原汁原味的摄影美还能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现在没有经过后期制作过的摄影作品被认为是不怎么样的东西,经过制作后的假东西却被当作美进行吹捧。 现代摄影成了“锅得缸”加流行歌曲!人们用错误的观念看待摄影,认为只有PS过后的“做品”才是正经玩意。 金师爷 2010.10.3 |
sorry,没有任何人评论该作品
我们希望与你在社区能发布您最满意的回复,高质量的创作氛围离不开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