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图4,光圈系数 F=镜头焦距/镜头光圈的直径,直径越大,光圈系数越小,光圈孔面积越大,进的光线越多。光圈系数F与直径相关所以每级差1.414倍面积才能差一倍。 快门速度、亮度、感光度每级都是两倍的关系。 对于初学者,光圈、快门、感光度的系列数字是要记住的。好记,就是光圈是1.4倍,其他是两倍的关系。有的照相机的数据是按1/3或1/2级调整的,只要记住基本差一级的数据就可以了。 他们与AV、TV、BV、SV的对应关系不需要记,用的时候查查就行。公式EV=AV+TV=BV+SV是要懂的,不然与别人无法交流。测光测出来的是BV,SV是自己预先选好的,根据BV+SV=EV就确定了EV,再根据EV=AV+TV确定光圈、快门。 对应同一个EV有多种AV、TV的组合,固定一种方式选就是P-程序曝光。自己选定AV,照相机选TV就是光圈优先。自己选TV,照相机选AV,就是快门优先。 如果测光决定了BV后SV、AV、TV都让照相机选就是AUTO。 SV感光度一般是预先设定的,此时EV=BV+常数,研究EV、BV相对变化时,可以忽略掉常数部分,所以在感光度SV确定的前提下,经常用EV直接代表BV来讨论问题,比如说亮度范围是5EV,或者说亮度范围EV是5。至于说是真正的从EV=3到EV=7,还是从EV=5到EV=9,就不关心了。再比如曝光补偿时经常说+1EV,-2EV等等,此时的1EV实际是使曝光量变化一级的意思。可以称之为相对EV值。 数码照相机记录的不是景物的亮度值,而是BV值,亮度值和BV是对数关系。这一点与传统照相机一样,因为这种关系不是由照相机决定的,是由人眼的视神经传导规律决定的。 数码照相机记录BV值后生成的数据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如图3的曲线关系,这一点与传统照相机的胶片密度曲线有些相似。 在图3中用相对EV来代替BV的变化范围。横轴的0是照相机的标准测光点的亮度值,1是亮度两倍,2是亮度4倍。纵轴是最终在数码照片中生成的亮度数据值,可以用PS的吸管工具测量。右侧是当数码照片用8位记录格式时的数据值0-255,左侧是归一化的数据0-100%。 在曲线的中部基本是直线,说明这部分的EV和生成的数据成线性关系,此时EV的范围就是常说的“宽容度”,如果按胶片的宽容度的标准,5D至少为3,G7至少为2。左下和右上为明显的非线性区,按胶片的传统叫法,分别称为趾部、肩部。肩部对应的EV范围要小于胶片,趾部要大于胶片。这就是数码照片暗部好,高光弱的原因。 与胶片的密度曲线相似,每个厂商的曲线不同,每个厂商的不同数码照相机的曲线也不相同,但所有数码照相机的数据转化曲线的原理都与图3相同。 根据数码照相机的数据转化曲线的原理,第一种方法把直方图划分成6个区域,如图1所示。直方图的横轴就是照相机记录数据的范围,8位机就是0-255,纵轴是照片中落在每个相同数据值(亮度)上的象素总数,峰越高,说明这个亮度的景物在照片中占的面积越大。根据数码照相机的数据转化曲线,能得出横轴的数据和EV的对应关系。 从10%(26,-2)到90%(230,2)的范围,数码照相机记录的数据是十分可靠的,直方图这部分的图象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景物的原貌。这个范围用EV描述就是-2、-1、0、1、2,共5级,对应影调区分法的III、IV、V、VI、VII,被称为能表现出理想细节、纹理的影调范围。-3、3处于直方图的10%以下、90%以上,对应的影调为II,VIII,被认为有亮度区别,无法表现细节、纹理的影调。-4、4是I、IX,全黑和死白。 第二种方法把直方图划分成5个区域,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强调-1.5到1.5是可靠的线性区域,20%以下和80%以上为非线性区域。 图5、6是两种照相机拍的不同影调的墙纸,基本能对应影调区分理论,可以用PS的吸管工具测量,或用选区工具选中后用直方图查看测量。 在屏幕上看不出纹理的照片,经过PS简单处理能看出细节,II级影调在处理后都能显示出很好的细节。 |
2008-3-28 23:05:47
[ 本帖最后由 影像男人 于 2008-3-28 23:1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2008-3-28 23:07:06
数码照相机有了显示屏后使摄影方法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尤其是好的数码照相机有了直方图显示功能后,能极大地提高摄影的成功率。点测光是传统摄影的法宝之一,不会点测光很难拍出理想的照片,但数码照相机有了液晶屏和直方图后,完全没必要从头学习点测光的方法。
归纳数码摄影的方法,就是试拍、查看、调整、再拍。
1、试拍。试拍最好使用厂商推荐的测光方式,Canon叫评价测光,其他有的叫分区测光,有的叫矩阵测光,这种测光模式不用调整就能应付90%以上的情况。
2、查看。试拍后的查看是关键,首先放大到80%看焦点实不实。其次放大到100%看主体景深对不对,再缩小到满屏检查构图。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查看直方图、根据需要调整曝光。
照相机的液晶屏一般比较小,显示的照片亮度范围有限,色温也可能不太准确,过分相信照相机的液晶屏不是好习惯,而直方图要可靠得多。
3、调整。根据需要对照相机的光圈、快门、感光度、色温(白平衡)等等重新设定。
4、再拍。
从“试拍片”的直方图可以看出,面积最大的蓝天大约位于横轴70%的位置(影调VI左右),但阴影的数据用选区查看只有15,位于II。为更多的保留阴影的细节,增加一级曝光,提高暗部的数据饱满度。
增加1级曝光后,直方图的数据向右移了1/5左右,此时,蓝天影调为VII,暗部阴影处的数据提高到35,位为于III,能明显提高细节特征。
由于为了后期制作方便,所有锐化、色彩增强的功能都关掉,照片看起来灰蒙蒙的,但数据保留得很好。
这就是常说的“向右曝光”,基础就是对直方图的正确判读。
向右不能过分,尤其是当高光部分有重要内容时,峰中心不要超过90%,边界最好不要超过95%,因为超过95%的部分,即影调VIII只能记录明暗,不能表达纹理,从照片上看就是一片反光。
最后只要卡的容量够,保留试拍片是好主意,一是可以在后期提供参考,二是有利于自己分析提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2008-3-28 23:07:55
天空高光部分溢出了。从直方图上看明显右侧的峰只剩下了一半,如果减一级曝光或一级半曝光,天空能保留细节,暗部也不会受影响。可惜拍的时候还不会用直方图,也不会用PS。
[ 本帖最后由 影像男人 于 2008-3-28 23:1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2008-3-28 23:08:45
用DPP减一级曝光,用PS把天空调蓝。比较原片,暗部层次、细节无大变化,天空好看了,但当时天空的云是永远找不回来了。
[ 本帖最后由 影像男人 于 2008-3-28 23:1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2008-3-28 23:09:14
旅游没带三脚架,也没想尝试用PS的HDR合成高位深的照片。
2008-3-28 23:10:24
比如某个夜景正确的曝光应该是在ISO100时F5.6、2秒,把ISO提高4级,用ISO800,快门就能用1/4秒。再利用宽容度,减小3级曝光,快门变为1/30秒。也就是可以用ISO800、F5.6、1/30秒拍,拍完以后用DPP、PS等软件强行提高3级曝光。
这种方法传统胶片时代叫迫冲,即对胶片的强迫冲洗。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还不懂这些原理,现场没带三脚架,无奈只好提高ISO,比评价测光值欠曝两、三级,但从夜晶屏上看效果还行,当时还感叹数码技术之先进,没想到殊途同归,暗合了数码照相机的原理。
用DPP调曝光+2,对比度2,色彩3和锐度5,降噪照度低,色度高。PS加亮度,微调对比度,IMAGE NEAT再次降噪后缩小。原稿噪声很大,降噪处理后缩小,噪点看不太出来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2008-3-28 23:11:15
引用“yhbinguf”的一张图片(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78653),众多的人认为白色的衣服过曝了,到底有没有过曝,过曝了多少,用数据说话。
从原图的直方图上看,好像并未超过90%的部分。仔细看看,用PS的选区工具选取三部分仔细查看直方图,如图所示。
衣领的高光部分中心值约为239,脸部的高光部分约为191,脸部阴影部分约为93。脸部的影调在IV到VI之间,衣领的影调在VII、VIII。
说明摄影师的影调控制能力很好,曝光是准确的。从直方图圆润的程度看此片的确未经处理,更能看出摄影师是有功力的,不是新手。
为什么有很多人认为过曝了呢?一个原因是影调VIII只能记录明暗,不能表现细节,而VII在显示器上看起来也不太能分清细节。要充分显示影调VII的细节、纹理,PS是少不了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件白衣服,这是个黑人总统和白人领袖的老问题了。把黑人总统的脸处理成影调VI,就成了白人领袖,把白人领袖的脸拍成影调III,就成了黑人总统了。正确的标准是,不管黑人、白人,他们的白眼球都是影调VII或VIII。
结论就是,这张照片没有过曝。
如果可能,让模特侧身坐,使衣服与灯光成个夹角,既有利于突出衣服的质感,更能有效地减少衣服的反光,让白衣服暗下来。
如果后期不想用PS之类的搞,直接出片,建议还可以减半级、一级曝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2008-3-29 07:53:39
2008-5-11 23:40:58